如果是幸存者偏差是硬币的一面的话,这句话就是那另一面
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不了解详情的可以查看附录1的小故事)
而麻绳只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则是未幸存者的发声
而有细处的麻绳,与命运苦楚的人,都只是还差一根稻草的骆驼罢了
但在骆驼倒下之前,大抵是没人会注意的,只有在轰然倒地的时候,才会引人惋惜哀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骆驼再爬起来——大约骆驼的确死了。”
附录1:
产生背景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但实际问题却是
(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
(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3)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寥寥几架返航的飞机都依赖相同的救命稻草—引擎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