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议题确实具有更复杂的社会文化肌理。从历史维度看,这种审美与东亚传统农耕文明中"柔弱顺从"的女性形象塑造存在隐秘关联,封建社会通过缠足、束腰等身体规训将女性禁锢在依附性角色里。现代资本则利用这种集体记忆,将白幼瘦与"少女感""易掌控"等符号绑定,通过影视剧、网红经济不断强化该标准,本质上是对女性主体性的弱化。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审美偏好往往与权力结构交织——皮肤白皙暗示无需户外劳作的社会阶层,幼态特征对应低攻击性的性别想象,纤瘦体型则符合被保护者身份。但现实中,都市女性在健身房雕刻的力量线条,职场女性的利落西装,田野调查者被阳光亲吻的肤色,都在解构这种单薄审美。真正的女性魅力在于"成为主体而非客体",当我们不再用瓷娃娃般的脆弱感定义美丽时,或许就能看见更多元的光芒在流动。
所以,我自己更偏向于健康知性的美,外表本就不该被如此看重,况且,白幼瘦这种所谓的“审美”,更像一种畸形态,就叫拥有这种审美的男人为“变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