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早 7点13分
第一次早上写 本来这个主题在前天晚上放空的时候就想到了 但是昨天因为要内务大检所以当时没空 昨天一整天又满满当当的就懒得写了 正好现在不是我值日就有了差不多二十分钟的时间 写不完是肯定的但是够写个大概了
心理课课前我们会被随机抽到上台作个自我介绍,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个问题简单展开。目前被抽到的两三个人都只是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一些非常基本的信息来回答“我是谁”,再通过介绍自己的家乡回答“我从哪里来”,至于他们对“要到哪里去”的回答我没什么印象了。每个人都只说了一两分钟。
我最近重新听到这几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关于我的“过去,现在,未来”的问题。但是马上我又想,我的“现在”在相当程度上包含着我的过去,“未来”也只能以现在的眼光看似有理的推测出来。
(16点21分了)这样来看,这三个问题的重点在于“我是谁”,即自我同一性上。在逻辑学中,“A是B”这个判断隐含三种关系——全同、种属、属种。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否界定出关于自己的精确概念?
我认为不行。
首先,如果你知道“忒修斯之船”,那在生理上我们细胞持续的新陈代谢会让我们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其次,我们不可能在心理和认知上恒定,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客观世界,认知迭代总会发生。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如何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认识你自己”?我想到了张荣南所说的概念——叙事性自我。“我们的自传式记忆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经过主体有意无意的选择与建构。通过叙事,我们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形成并维持人格的同一性。”(如果你想更具体地了解建议上网搜或者直接买书看嘻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自己是谁或许不止需要自己回答,还需要别人回答,又或者说,没人可以回答。“我是谁”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还是说,思考它的过程会比它的答案本身更加重要呢?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这个世界,但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它。不管我是谁,只要我能为周围的人带来哪怕只是一点笑容,我的存在就有意义,我就会被记住。
看了那么多,你还是不知道我是谁哈哈哈哈哈,不过如果你有兴趣知道的话,chat with me,我也很希望知道你的答案。当然如果你没有兴趣也没有关系,最后的最后,希望你有开心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