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谷 星空漫谈
浦渺
  • 耶✌我画的梦设毫无违和感(好吧是自认为),已成Jane梦女。虽然是大一看的了,但是越来越喜欢Jane。
  • 拽妹黛薇儿
    浦渺 2025-08-25
    比起爱情线,我更喜欢Daria和Jane的友情。(我甚至认为她们是灵魂伴侣) 我很多时候的观点和Daria很像(包括对于穿孔的看法,我连耳洞都接受不了,我认为那些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打在哪没区别,都一样麻烦,完全没必要),不过我没有她的好成绩和家庭(我羡慕她有这样的妈妈和Jane这样的朋友)。其实Daria是个很别扭的人,她总是对找别人帮忙感到羞耻,对打扮自己也感到羞耻(虽然只是戴隐形眼镜而已)。她一边因为自己看过的书多、懂的东西多有优越感,一边也会因为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而痛苦。她不希望被过多的人注意到,但是如果有人抢走了所有的注意力,她又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她是一个要强又敏感的人,我觉得完全懂她为什么会对Trent有好感。 Jane在我看来是一个很酷的女生,她对自己的道德标准没有Daria那么多,所以不会总是感到别扭。绘画、音乐、朋克、跑步……她总是勇于接受新事物,也敢于承认自己。她喜欢特立独行的自己,并且也不会因此感到别扭,而Daria不是。我会很羡慕这种敢于直接面对自己的“缺点”的人,或许是因为我和Daria一样,对自己和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都太高了。 Daira的妈妈很多方面很好,工作方面很厉害,又很了解自己的女儿,虽然也有一些比较有偏见的思想,但是总是会去和自己别扭的女儿沟通。 Trent不是一个好人,虽然他比其它人懂得稍微多一点,而且玩乐队很酷,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从众以及被规训的(纹身、穿孔),而且是个自以为是的大男子主义者,他很自恋,他认为自己很酷,他不认为他写的歌词其实是一坨屎。他不尊重Daria的想法,只是按照自己的一切想法行事,这是最让我讨厌并恶心的一点。 自私的女校长,多愁善感的男老师,只关注外貌的几个女生,无脑的体育男,一对优秀的黑人异性恋情侣,偶尔会看到的亚文化元素,刻板印象和非刻板印象都包含在这部美漫里,让它给人感觉很真实。 之前写的观后感,写的时候好像是刚看完第一季。看到后面发现还有比Trent更恶心的家伙——Tom。一个死装男。Trent起码还有点温柔。
  • 意识到了一个真理:自以为得利的人会下意识拥护现有的系统,这是他们的安全感来源,甚至可能出现一边抱怨被压迫一边拥护的情况,他们抱怨的本质原因是因为自己还不是那个被拥护的最高的系统本身
  • 随笔 “死亡”及其严肃性 我们的社会总是避免提及“死亡”,即便提及也必须严肃。 我们的社会有一套关于死亡的固定剧本。你得哭,但不能哭太久;你得悲伤,但得“节哀”;葬礼要肃穆,墓碑要庄重,谈论死亡要压低声音,最好别谈。这和我们一贯倡导的必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本质上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中,死亡,它总是一个消极的词汇,除非,你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价值导向的社会,如果你是因为你自己的生活自杀,那是懦弱,是胆怯,是不勇敢的;但是如果你是为了所谓的“大义”,那评价就立马调转了方向,你就变成了勇敢的,伟大的,英雄主义的。 我们默认着“死亡”是严肃的,然而这种“严肃性”背后,拴着几条粗重的利益链。墓地、棺材、繁琐的殡葬仪式。死亡被渲染得越神秘、越沉重、越“需要仪式感”,殡葬行业就越能理直气壮地掏空你的钱包。把死亡包装成一件需要巨额消费才能“体面”完成的大事,何尝不是一种消费主义。 更深一层,对死亡“严肃性”的强调,是社会维稳的需要。想想看,“死者为大”这句话,无形中抬高了某种不可撼动的权威感。对死亡的敬畏,很容易就被引导、移植成对现世秩序、对某种权力结构的服从。它告诉你,连死亡这种“终极大事”都必须按规矩来,活着的时候,更要守规矩。 它还直接服务于人口再生产。把死亡描绘成绝对的、黑暗的、彻底的终结,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对“延续”的焦虑。“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就成了对抗这种终极虚无的唯一解药。仿佛只有生了孩子,自己的“存在”才算没被死亡完全抹去。这本质上,是把个体对死亡的恐惧,转嫁给了下一代,让他们继续在这个循环里跑下去。死亡严肃性的叙事,成了生育焦虑的燃料。 社会一面用“严肃性”恐吓你,让你觉得死亡无比可怖,必须做点什么(比如拼命积累财富、留下后代)来“对抗”它;另一面,却又在活人的世界里,用“正能量”绑架所有人。尤其是对那些真正面对死亡的人——病人。他们必须“坚强”,必须“乐观”,必须“与病魔勇敢斗争”,最好还能面带微笑感谢社会关怀。仿佛平静地接受死亡,或者流露出恐惧和悲伤,都是一种失败,一种对“积极向上”主流价值的背叛。死亡的“严肃性”和活人的“积极叙事”,看似对立,实则是一套组合拳,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让你在恐惧和“正能量”的双重驱动下,更“自觉”地在这个既定系统里运转、竞争、生产。 死亡,它并不一定等于苦痛的。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它是痛苦的;从思想的角度上来说,它可以是平静的,甚至快乐的。但是社会总因为各方面原因忽略了不是每个人都想要选择生存而非死亡。 死亡本身,单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它本身就只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它的意义是社会建构的一个幻像,它的“意义”和“该如何对待”,本该由那个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它的人来决定。我想表达的是,死亡是个人的,不是社会的,所谓“严肃性”对待他人的死亡本身或许也是一种“娱乐化”,我们在这种过程中忽略了、消解了他人自己的死亡课题。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的是尸体,而不是被消亡的人绊住脚用来拴住自己。 当然,在严肃性“死亡”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也开始了对其的瓦解——地狱玩笑。这种娱乐化死亡的方式本质上正是一种对“死亡是严肃的”这种观点的对抗。由于“死亡”的严肃性,反而导致新生代的我们过于缺乏死亡教育,过于轻视死亡了。而我们对于“死亡”的态度究竟该如何,这是值得商榷的。总之,我们应当警惕的是单一的文化霸权。
  • 1. 为什么人总希望成为被欲望的对象? 2. 为什么人要赋予爱情神圣性,赋予亲情不可剥夺性,赋予友情利益性?人只有这三种感情联结吗?和陌生人之间的情感算什么? 3. 情色和色情有什么区别?艺术化的色情就不是色情了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谈论低俗与色情? 4. 母亲必须对孩子的生命负责吗? 5. 你相信宿命论吗?为什么?
  • 加载中...
基础信息
性别
IP属地: 江苏
送达时间: 0小时
最低字数要求: 1字
三观属性: 率性洒脱追寻理想无神论知识国粹INTP
热议话题
    下载嘤鸣手机APP 遇见思想共鸣者